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电力运维与安全的关系

2025-07-14 14:51:18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的血液,其稳定供应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运行和民生福祉。在电力系统庞大而复杂的网络中,运维工作与安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日常设备维护对安全隐患的预防作用上,也反映在突发事故中运维响应对安全风险的化解能力中。深入剖析二者关系,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运维质量是电力安全的基石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4年数据显示,80%以上的电网事故源于设备缺陷和维护不当。浙江某特高压换流站曾因红外测温发现阀厅套管异常温升,通过及时更换避免了可能引发的大面积停电。这种"预防性运维"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故障后维修",其核心在于运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航拍、光纤传感等新技术构建立体监测网络。山东电网应用的"数字孪生"系统,能对变压器油色谱数据实时分析,提前两周预警内部放电故障,将事故率降低67%。这些案例印证了德国TÜV认证报告的观点:每在预防性运维上投入1元,可减少事故处理成本8-12元。


二、安全标准倒逼运维技术革新

随着《电力安全生产条例(2023修订版)》实施,对运维作业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传统"望闻问切"式巡检已无法满足现代电网需求。广东电网建立的"AI+5G"智能运维平台,通过2000余个前端传感器,每秒采集40万组数据,能自动识别设备锈蚀、绝缘老化等136类缺陷。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如江苏某500kV变电站通过三维建模实现"虚实互动",运维人员可在虚拟场景中模拟操作,将误操作风险降低90%。这种技术迭代不仅提升了安全阈值,更重构了运维人员的技能体系——国家电网2024年培训大纲显示,数字化技能课时占比已从2018年的15%提升至45%。


三、人为因素的双刃剑效应

尽管技术手段日益先进,但人的因素仍是关键变量。南方电网事故分析报告指出,32%的安全事件与运维人员操作规范性相关。典型案例是某220kV变电站误操作事件,值班人员未严格执行"唱票复诵"制度,导致带负荷拉刀闸。为此,行业正推行"人因工程"改造:四川电网在控制盘柜引入防误闭锁系统,需指纹认证与逻辑判断双验证;北京供电公司开发的AR眼镜能自动核对操作票步骤,错误操作时立即震动警示。同时,心理监测技术开始应用于高风险岗位,通过智能手环监测作业人员心率变异性,发现疲劳或情绪波动时自动调整工作任务。


四、新型电力系统带来的挑战

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2025年预计达38%),电力运维面临全新课题。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故障可能引发孤岛效应,风电场的次同步振荡威胁主网稳定。西北某风光储基地曾因运维响应延迟导致脱网事故,暴露出新能源场站与传统电网运维标准不兼容的问题。对此,国家能源局正在制定《新能源电力系统运维规程》,要求建立"源网荷储"协同运维机制。值得注意的是,电力市场改革深化带来的运维新模式——浙江试点的"共享运维"平台,整合了87家新能源企业的运维资源,通过云计算实现故障诊断标准化,使平均抢修时间缩短至45分钟。


五、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

日本东京电力开发的"抗震运维"体系值得借鉴,其特制抗震金具可使设备在8级地震中保持功能完整。而美国PJM电网的"网络安全运维中心"则构建了覆盖全环节的纵深防御体系。中国在此基础上创新出"运维安全双闭环"管理:内环由设备状态评价、风险评估、运维策略优化构成;外环包含安全监督、应急演练、持续改进。深圳供电局实施的"运维安全成熟度模型",将安全绩效与运维KPI直接挂钩,使设备健康指数三年内提升21个百分点。


当前,电力运维已进入"智能安全"新阶段。数字孪生、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正在创造"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的运维新模式。但技术永远无法完全替代人的作用,只有将制度规范、技术手段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才能构筑坚不可摧的电力安全防线。未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推进,电力运维与安全的关系将更趋复杂,这要求行业必须保持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同步进化,才能确保电力系统在能源转型中行稳致远。


联系我们
手机号码:18920072022
联系电话:022-59698888
邮箱:hdzhenergy@126.com
地址:
公司总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畅源道国际企业社区A7栋
能源研究院:天津市河西区国际贸易中心B座
友情链接: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华德智慧服务号、获得更多能源资讯 下载碳控官APP,体验能源管理便捷服务
公众号
碳控官APP(安卓)
Copyright © 2016 天津华德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60064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