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解析

2025-07-30 18:01:12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加剧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其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近零能耗建筑(NZEB)作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前沿概念,正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全球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本文将深入探讨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改造技术的核心要素、实施路径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与标准体系
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通过被动式设计、高效能源系统和可再生能源利用,使建筑年能耗显著降低,其剩余少量能源需求可由可再生能源补充的建筑类型。我国于2019年发布的《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明确了技术指标体系: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应较2016年标准降低60%-75%以上,公共建筑降低50%-60%以上。

标准体系包含三个递进层级: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和零能耗建筑。其中,近零能耗建筑要求建筑综合节能率达到75%以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10%。这一标准为我国建筑节能改造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路线图。

二、节能改造关键技术体系
1. 高性能围护结构系统
围护结构是建筑能耗的第一道防线。改造中需重点提升外墙、屋面、门窗等部位的保温隔热性能。目前主流技术包括:
- 外墙外保温系统:采用石墨聚苯板、岩棉板等A级防火材料,厚度可达100-200mm
- 高性能门窗系统:三玻两腔Low-E充氩气玻璃,传热系数≤1.0W/(㎡·K)
- 气密性处理:采用专用气密性薄膜和密封胶带,确保建筑气密性n50≤0.6次/h

2. 高效能源系统优化
传统暖通空调系统能耗占建筑总能耗的40-60%,改造重点包括:
- 热泵技术:地源热泵COP值可达4.0以上,空气源热泵在-25℃仍能稳定运行
- 热回收新风系统:显热回收效率≥75%,全热回收效率≥60%
- 辐射末端系统:结合低温差运行特点,提升系统整体能效

3. 可再生能源集成
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日趋成熟,最新碲化镉薄膜光伏组件转换效率已达19%,且具备良好的建筑美学适应性。太阳能光热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的复合能源系统可提升可再生能源贡献率至30%以上。

4. 智能控制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能源管理系统可实现:
- 用能设备实时监测与优化控制
- 室内环境参数自适应调节
- 用能行为分析与节能策略生成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案例显示,智能控制系统可使建筑节能率再提升8-12%。

三、典型改造案例分析
1. 北京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
该项目对建于1990年代的6栋住宅楼实施近零能耗改造,主要措施包括:
- 外墙增加150mm石墨聚苯板外保温
- 更换为塑钢三玻两腔Low-E窗户
- 加装分户式新风热回收系统
- 屋顶安装25kW光伏系统
改造后实测能耗为23.6kWh/(㎡·a),较改造前降低78%,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6吨。

2. 上海某商业建筑改造示范
通过以下技术改造实现近零能耗目标:
- 玻璃幕墙加装智能调光薄膜
- 磁悬浮离心式冷水机组替代传统机组
- 光伏幕墙与垂直轴风机组成的混合发电系统
- 基于数字孪生的能源管理系统
年度能耗从改造前的185kWh/(㎡·a)降至52kWh/(㎡·a),节能效果显著。

四、改造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1. 增量成本控制
当前近零能耗改造成本约为1000-1500元/㎡,较常规改造高出30-40%。但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显示,5-8年可通过节能收益收回增量投资。采用模块化改造、分期实施等策略可降低初期资金压力。

2. 适宜技术选择
需根据气候区特点选择技术路线:
- 寒冷地区:应侧重保温性能提升和供暖系统优化
- 夏热冬冷地区:需兼顾保温与遮阳,重视自然通风设计
- 温和地区:可重点发展被动式设计策略

3. 施工质量控制
围护结构气密性、保温连续性等关键节点需严格把控。建议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和过程管理,确保改造质量。

五、政策支持与发展趋势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设50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的目标。多地出台补贴政策,如北京市对近零能耗改造项目给予100-150元/㎡奖励,上海市将此类项目纳入绿色建筑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包括:
1. 材料创新:气凝胶、真空绝热板等新型保温材料将大幅降低保温层厚度
2. 数字赋能:数字孪生技术可实现建筑能耗的实时仿真与优化
3. 系统整合:多能互补的能源互联网模式将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
4. 碳中和发展:建筑光伏一体化与储能系统的结合将加速零碳建筑进程

六、结语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改造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建筑行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显现,改造成本将持续下降。预计到2030年,近零能耗改造将成为既有建筑更新的主流选择,为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撑。行业从业者需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改造方案,推动建筑节能事业高质量发展。


联系我们
手机号码:18920072022
联系电话:022-59698888
邮箱:hdzhenergy@126.com
地址:
公司总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畅源道国际企业社区A7栋
能源研究院:天津市河西区国际贸易中心B座
友情链接: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华德智慧服务号、获得更多能源资讯 下载碳控官APP,体验能源管理便捷服务
公众号
碳控官APP(安卓)
Copyright © 2016 天津华德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6006426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