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既有建筑存量的不断增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作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实际改造过程中,部分项目出现了节能性能不达标的突出问题,这不仅影响了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也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通过对多地改造项目的调研分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性能不达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方案选择不当
部分改造项目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存在"一刀切"现象,未能充分考虑建筑自身特点。如新疆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盲目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但由于原有墙体结构存在裂缝等缺陷,导致保温层出现空鼓、脱落等问题。安徽省住建厅发布的案例显示,某办公建筑改造时未进行详细的能耗模拟分析,仅简单更换门窗,导致实际节能率不足30%,远低于50%的设计目标。这些问题反映出前期诊断评估工作的缺失,以及对建筑围护结构、设备系统等关键要素的协同考虑不足。
二、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施工环节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改造效果。住房城乡建设部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某地保障房节能改造项目存在保温材料厚度不足、门窗气密性不达标等问题。究其原因,既有施工队伍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有监理验收流于形式的因素。特别是一些采用PPP模式的改造项目,由于过度追求进度和成本控制,往往忽视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如某地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医院改造项目,就因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空调系统能效提升幅度仅为设计值的60%。
三、运行维护管理缺位
改造后的运行维护同样关键。调研发现,约35%的节能改造项目因缺乏专业的运行管理,导致设备系统无法发挥最佳性能。新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部分加装节能设备的住宅小区,由于住户操作不当或维护不及时,设备故障率居高不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公共建筑改造后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未建立相应的能耗监测平台,难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的能效问题。
四、标准体系衔接不畅
现行标准规范之间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既有建筑改造涉及建筑、结构、设备等多个专业,但各专业标准间存在交叉甚至矛盾的情况。如某商业综合体改造时,按照节能标准增加了外遮阳设施,却违反了消防安全的相关规定。此外,部分地区还存在标准执行不严格的问题,对改造效果的检测评估往往停留在纸面计算阶段,缺乏实际的能效测评。
五、政策机制有待完善
政策支持力度和市场化机制仍需加强。虽然各地都出台了补贴政策,但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安徽省人民政府官网信息显示,部分市县因配套资金不到位,导致改造标准被迫降低。同时,市场化推进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业主、企业、政府之间的责任边界不清晰,影响了各方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要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从前期评估诊断、方案设计到施工验收、运行维护,形成闭环管理。特别要强化改造前的建筑性能检测,采用红外热像等技术手段准确诊断建筑能耗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推行的改造项目后评估制度值得推广,通过实际能耗数据来验证改造效果。
其次,要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针对不同类型建筑的改造技术指南,细化施工工艺要求和验收标准。建议建立改造项目数据库,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提炼最佳实践。同时要加强标准宣贯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再次,要创新政策支持方式。除了直接补贴外,可探索建立基于实际节能量的奖励机制。新疆等地试点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议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改造标准不降低。
最后,要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实现改造项目的动态监管。对于公共建筑,要建立专业化运营团队;对于居住建筑,要加强用户培训,普及节能使用知识。同时要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业主多方协同。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真正提升改造质量,确保节能性能达标,为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既有建筑改造将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这为解决当前性能不达标问题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