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新闻详情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复杂系统协同性

2025-08-27 10:24:0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作为城市更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其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多专业交叉,更在于参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交织、政策标准动态调整等系统性挑战。从当前实践来看,我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从单一围护结构保温向"建筑-能源-人居"协同优化转型,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协同性不足问题亟待破解。


一、技术系统协同:从碎片化到集成化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涉及建筑物理环境、暖通空调、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技术子系统。新浪财经报道的上海某老旧社区改造案例显示(2025-08-25),采用"外墙保温+光伏幕墙+智能微电网"集成方案后,能耗降低达42%,但初期因光伏系统与既有电网阻抗不匹配导致逆变器频繁宕机。这暴露出技术协同的三大痛点:一是各专业设计标准不统一,如住建部《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标准》与国网《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存在参数冲突;二是改造时序安排失当,常见的"先土建后设备"模式导致管线预埋重复开凿;三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技术与传统建筑构造的兼容性验证不足。


二、主体协同:构建利益共享新机制

人民网报道的北京劲松社区"改造+运营"模式(2024-03-25)提供了有益探索。该项目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建立"居民节能收益分成-企业长效运营-政府质量监管"的三方契约:居民以未来10年节能收益的30%抵扣改造费用,物业公司获得公共区域能源管理权,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能效审计。这种模式破解了传统改造中"政府买单不可持续、居民参与度低、企业动力不足"的困局。但搜狐财经的调查也指出(2024年报道),全国83%的改造项目仍停留在政府全额补贴阶段,市场主体参与度不足27%,主因在于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当建筑实际节能率低于预期时,缺乏明确的补偿方案。


三、政策协同:打破部门壁垒的实践

建筑节能改造涉及住建、发改、财政、能源等多部门政策。某省住建厅人士在搜狐访谈中透露(2025年),省级财政补贴标准(200元/㎡)与国家发改委专项资金申请条件(要求改造面积≥20万㎡)存在门槛错配,导致大量中小规模项目无法享受叠加政策。更突出的矛盾体现在:住建系统的节能改造标准侧重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而能源系统的"双碳"考核更关注终端电气化率,这种指标割裂易造成"高能效建筑低减碳贡献"的悖论。值得注意的是,深圳近期试点的"建筑碳效码"制度(将能耗、碳排放、可再生能源占比等指标统一编码)为政策协同提供了新思路。


四、数字赋能协同管理的新范式

B站某UP主实测的"数字孪生改造预演系统"显示(2025年),通过BIM+IoT技术对上海某历史建筑进行能耗模拟,提前发现原始方案中地源热泵与文物本体防潮层的冲突,避免损失380万元。这种虚拟仿真技术正在改变传统改造流程:一是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结构加固与设备管线布置可同步优化;二是构建动态监测网络,某项目安装的1428个传感器实时反馈空调节能率偏差达15%,促使及时调整运行策略;三是形成改造效果追溯机制,杭州某园区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改造全过程数据,为碳普惠交易提供可信依据。


五、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启示

德国"建筑能效护照"制度值得借鉴,其将改造分为"围护结构-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三阶段,每阶段完成对应星级认证方可享受阶梯式税收优惠。但直接套用会面临我国建筑产权复杂、检测成本高等现实障碍。日本"团地再生"模式则更注重社区协商,大阪某社区通过200余次居民会谈确定个性化改造方案,这种精细化管理思路对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具有参考价值,但需配套完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法》等制度保障。


当前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已进入深水区,未来突破方向在于:建立跨部门的"建筑碳效协同管理平台",整合立项审批、补贴发放、碳核算等职能;推广"节能保险"等金融工具对冲技术风险;开发模块化改造技术包应对建筑多样性挑战。只有将技术突破、制度创新和数字赋能三者深度融合,才能实现从"物理改造"到"系统重构"的质变,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中国式解决方案。


联系我们
手机号码:18920072022
联系电话:022-59698888
邮箱:hdzhenergy@126.com
地址:
公司总部:天津市武清开发区畅源道国际企业社区A7栋
能源研究院:天津市河西区国际贸易中心B座
友情链接:
关注或联系我们
添加华德智慧服务号、获得更多能源资讯 下载碳控官APP,体验能源管理便捷服务
公众号
碳控官APP(安卓)
Copyright © 2016 天津华德智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6006426号-3